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主視覺


*開展週定時導覽(免費、免報名):11/25(二)、11/26(三)、11/27(四)、11/28(五)連續4日下午2:30於常設展廳前集合*

自由花蕊

開在鬥士的手中,開在公民的街頭

開在異議者的筆尖,開在被囚者的琴弓

開在殉道者的胸臆,開在孩子們看向未來的眼睛

自由花蕊,開成整片民主的春天

 

自由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更不是恆久不變的權利。

舉世爭取自由的抗爭中、呼喊自由的文化作品中,常常可以見到自由如花朵的隱喻。臺灣文學作品中有賴和的「自由花」、楊逵「壓不扁的玫瑰花」;在街頭運動中則有野百合與太陽花學運。

 

自由花蕊,守護花蕊就象徵守護了自由。這個普世性的訴求是臺灣與世界所有爭取民主自由國家的共同經驗,因此在展區中也呈現出不同國家在不同時空爭取民主自由的吶喊。自由花蕊的主題既是分享,也是對國際堅持自由的共勉。自由花蕊可能凋零,只有民主的守護才能持續綻放。

 

中正紀念堂落成於1980年,在臺灣民主化的歷程中,這個地點的威權象徵也成為爭取民主化抗爭運動的實踐場域。而在今日,因為舊時代建築的語言和尺度,意外成為國際觀光客來到臺灣的必訪之地。但我們希望這裡不僅是拍照打卡的觀光景點,更可以做為認識臺灣民主化歷程的入口。邀請你看見臺灣今日自由繁榮的背後,臺灣人如何澆灌開創出民主花蕊的歷程。

 

本展覽包括五大單元,分別貫徹三個面向:世界民主浪潮、臺灣民主自由發展歷程、對未來的展望


第一單元|世界浪潮

回顧世界民主浪潮,列舉二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爭取民主化與人權的重要事件,並對照臺灣民主發展大事記;以及臺灣言論自由重要人物—鄭南榕一生的追求:台灣成為一個自由國度的契機。


第二單元|噤聲年代

展示臺灣在戒嚴時期,統治者採取各種社會控制手段,如禁歌、限制思想、言論、行動自由等禁令、審訊室場景模擬等。


第三單元|臺灣言論自由之路

以臺灣言論自由的進程為主軸,呈現1945年至今,臺灣從長達47年的威權統治時期到民主自由的歷程。


第四單元|創傷

透過白色恐怖政治受難者的生命劇場及家書、遺書,帶你理解國家機器迫害人權對個人、家庭、社會造成的創傷。


第五單元|綻放光華

邀請你透過書籍、繪本、漫畫、影視音作品,看見當代臺灣對於歷史的反思,也歡迎你從自身的經驗,和我們分享民主自由的可貴。




世界浪潮

極權政府統治人民的手段,總是始於監控;而人民抵抗暴政的手段,則是始於說出真相。歷史見證的,不是高牆多高,而是不惜撞上高牆的雞蛋;歷史記住的,不是坦克的隊伍,而是孤身抵擋的那個人。今日的我們致敬的,不是槍桿與子彈,而是插在槍口上的花朵。

 

在這股世界的浪潮中,臺灣沒有缺席,1960 年代至 2000 年之間,爭取人權及自由的運動風起雲湧。1980 年代言論自由的捍衛者鄭南榕曾說:「以活在世界的心情,活在臺灣」,「我們是小國小民,但我們是好國好人」。臺灣和世界上追求自由的人們一起,選擇用鮮花和鮮血,面對統治者的槍口。

世界浪潮國際人權事件


噤聲年代

1945年10月,國民政府接收臺灣,以中華民國國內法進行統治,1949年,臺灣省政府主席兼台灣省警備總司令陳誠,下令在5月20日開始(臨時)戒嚴。至1987年由時任總統蔣經國宣佈7月15日解除戒嚴為止,臺灣的戒嚴時期共持續38年56天。戒嚴時期,統治者採取各種社會控制手段,如頒布各項禁令,限制思想、言論、行動自由,重則如非法審判、關押、甚至判處死刑,對人權造成莫大傷害。

禁歌走廊跟蹤區


臺灣言論自由之路

臺灣的自由之路,歷經了幾個世代,不分省籍族群的民主鬥士,不計生死,一次又一次,一波又一波,強力且密集地衝撞、對抗威權體制,最後才建構出的「日常」。

「臺灣言論自由之路」展區,從1945年至今,以臺灣言論自由的進程為主軸,透過真實史料,呈現這段從人權黑暗到自由民主的歷程。

自由之路言論自由的限縮


創傷

威權時代下的政治暴力,不只造成受難者自己肉體與心靈痛苦,受難者的至親家人、乃至於後代子孫,也如同「獄外之囚」,籠罩在暴力與汙名的陰影之下。戒嚴時代已遠,但創傷在今日台灣社會仍未消失。

白色恐怖受難者家書區消失的家人


綻放光華

出生於捷克、流亡法國的作家米蘭.昆德拉寫下「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就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書寫、歌唱、創作、反復訴說曾經發生的故事,這是我們努力不要遺忘的方式。邀請你留下隻字片語,分享你的國家的故事,也歡迎告訴我們,你會記得臺灣的故事;只要我們一起不遺忘,自由一定會開花。

互動區書籍



感謝名單

文化部

國家人權博物館

財團法人鄭南榕基金會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薛化元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謝仕淵

豪華朗機工共同創辦人 林昆穎

艾文音樂工作室 艾文

國立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 陳進金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陳柏旭

前美國在台協會專員Miller Jeff 

CET Academic Programs台灣中心主任 張竹芩

國立屏東大學社會發展學系副教授 蘇慶軒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許文堂

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陳俊宏

中國科技大學室內設計系副教授 施登騰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教授 黃心蓉

好日文化有限公司總監 李文政

淇奧友善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 劉柚佑

博物館產業研究室主持人 林志峰

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史研究所退休教授 蔡錦堂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教授 何義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蕭文杰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副研究員 徐紹剛 

作家 廖為民


展品授權 

朱立熙、向陽、宋隆泉、邱萬興、許文堂、許伯鑫、陳武鎮、黃子明、黃春蘭、黃義書、黃謙賢、葉光毅、楊翠、劉振祥、潘采辰、蔡文祥、蘇治芬

總統府公報、立法院公報

國史館、國家人權博物館、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國家圖書館、國立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中市立圖書館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東吳大學傅正民主中心、世新大學舍我紀念館、成大二十而立工作隊、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國立臺灣大學校史館、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雷震研究中心暨雷震紀念館

財團法人鄭南榕基金會、財團法人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財團法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台灣教會公報社、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財團法人殷海光基金會、財團法人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財團法人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艾文音樂工作室、行者影像文化有限公司、海口味有限公司、李臨秋故居、社團法人台灣音樂著作權集體管理協會TMCA、社團法人亞太音樂集體管理協會ACMA、裝咖人(庄尾文化音樂工作室)、慢工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影一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公共電視、中央社、客家電視台、聯合報股份有限公司、ALAMY、Getty Imag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