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正紀念堂-logo

手機版導航
  • :::
  • 回首頁
  • 性別平等專區
  • 無障礙專區
  • 網站導覽
  • Language
    ENGLISH 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熱門關鍵: 中正、 展覽
搜尋
  • 參觀
    • 打卡熱點
    • 參觀資訊
      • 開放時間
      • 地理及交通資訊
      • 導覽摺頁簡介
      • 藝文活動簡訊
      • 餐飲服務 向下箭頭
        • 堂內
        • 堂外
      • 禮品商店
      • 博物之島
    • 設施介紹
      • 環境介紹
      • 堂景平面圖
      • 堂內平面圖
    • 導覽服務
      • 導覽種類
    • 無障礙服務
      • 無障礙服務專區
      • 無障礙服務設施
      • 無障礙申請流程
      • 無障礙申請文件
    • 穆斯林友善環境
    • 常見問答
  • 展覽
    • 藝文展覽
      • 最新展覽
      • 近3年展覽回顧
    • 常設展示
      •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
      • 蔣中正總統與中華民國
  • 活動
    • 藝文表演
      • 民主大道藝文表演
      • 演藝廳藝文表演
      • 大孝門廣場藝文表演
    • 講座及研討會
    • 閱讀推廣
    • 其他活動
  • 線上服務
    • 藝直播
    • 線上展覽
    • 線上典藏
      • 線上典藏展
      • 典藏品數位展示
      • 典藏文物查詢
    • 線上商城
    • 線上遊園
      • 建築生態導覽
      • 城市綠園賞花鳥(影片) 向下箭頭
        • 隨心自遊(60秒園區景致短片)
        • 春展花顏(60秒春季花卉短片)
        • 鳥兒樂園(60秒鳥類生態短片)
      • 112年花況圖集 向下箭頭
        • 白梅
        • 純香梅花
    • 線上影音
    • 線上資源
      • 開放博物館
  • 推廣教育
    • 文化藝術及文化創意研習班
    • 創藝生活
    • 創藝學園
    • 冬令營
    • 藝學堂
    • 環境教育
    • 校外教學
  • 研究典藏
    • 商標與圖像授權
      • 品牌形象識別使用規範
      • 授權資源 向下箭頭
        • 法規與申請流程
    • 學術研究
      • 研究及推廣 向下箭頭
        • 研究報告
        • 學術推廣
      • 民國史上的今天
    • 文物典藏
      • 關於典藏
      • 典藏精選
      • 捐贈文物 向下箭頭
        • 捐贈流程
        • 捐贈申請
        • 捐贈文物常見問題
        • 歷年典藏展一覽表
      • 典藏文物查詢
    • 本處出版品
      • 展覽年鑑
      • 研究專書
      • 其他出版品
    • 圖書室
      • 圖書查詢
      • 讀者服務
      • 多元閱讀推廣
  • 園區特色
    • 公園簡介
      • 公園簡介
      • 建築生態導覽
    • 遊憩專區
      • 健身場
      • 雲漢池與光華池
      • 南洋杉步道
      • 樂活花園
    • 園區生態
      • 梅花區
      • 原生櫻花區
      • 日本櫻花區
      • 八重櫻步道區
      • 桂花區
      • 虎背生態園區
      • 熱帶雨林區
      • 多肉植物區
  • 場地租借
    • 展場申請
      • 展場介紹
      • 展場申請作業
    • 活動場地申請
      • 室內-演藝廳
      • 室內-視聽室
      • 室外-民主大道
      • 室外-大孝門廣場
      • 室外-環堂道路大孝門西段
      • 室外-環堂道路大孝門東段
      • 室外-環堂道路後段
      • 拍攝及投影
  • 關於本處
    • 中正紀念堂的歷史軌跡
      • 從威權到去威權
      • 2017至今 凝聚社會共識 逐步推動轉型
      • 2003-2016 藝文交流平台 轉型路有波折
      • 1989-2002 人民力量聚集 解構威權空間
      • 1975-1988 威權建物落成 領袖崇拜不斷
    • 政府資訊公開
      • 招標公告
      • 法規及行政規則 向下箭頭
        • 法規
        • 行政規則
      • 行政指導有關文書 向下箭頭
        • 申請書範例
        • 作業流程圖
      • 施政計畫
      • 業務統計 向下箭頭
        • 111年度
        • 110年度
        • 109年度
        • 108年度
        • 107年度
        • 106年度
        • 105年度
        • 104年度
        • 103年度
        • 102年度
        • 101年度
        • 100年度
        • 99年度
        • 98年度
      • 考察計畫 向下箭頭
        • 出國(含大陸)計畫執行情形報告表
        • 出國考察報告
      • 政策宣導相關廣告 向下箭頭
        • 112年度
        • 111年度
        • 110年度
        • 109年度
        • 108年度
        • 107年度
        • 106年度
        • 105年度
        • 104年度
        • 103年度
        • 102年度
        • 101年度
      • 基金預算執行 向下箭頭
        • 預算
        • 決算
        • 會計報告
      • 支付或接受補助
      • 內部控制聲明書
      • 請願處理結果及訴願決定
      • 書面之公共工程及採購契約
      • 資訊圖像
      • 捐贈資料
      • 廉政專區 向下箭頭
        • 廉政法令
        • 公職人員及關係人身份關係揭露公開專區
    • 首長信箱
    • 組織架構
      • 機關首長
      • 法定建置單位
      • 臨時任務編組
    • 園區設計理念
      • 園區設計理念
      • 本處Logo
    • 處務簡介(影片)
      • 簡介影片-華語
      • 形象短片-華語
    • 獲獎認證
      • 獲獎
      • 考核績優
      • 認證
:::
  • 中正紀念堂的歷史軌跡
    • 從威權到去威權
    • 2017至今 凝聚社會共識 逐步推動轉型
    • 2003-2016 藝文交流平台 轉型路有波折
    • 1989-2002 人民力量聚集 解構威權空間
    • 1975-1988 威權建物落成 領袖崇拜不斷
::: 首頁
字級 小 中 大 巨
qrcode QRCode 臉書 友善列印

從威權到去威權

2new.jpg

1975年蔣中正總統逝世,行政院決議興建中正紀念堂供國人緬懷,歷時五年後完工啟用。1990年代台灣從威權體制走向民主政治化,戒嚴時期蔣中正總統侵害人權問題受到檢視。近年來,各界對於是否繼續在首都以宏偉建築紀念獨裁統治者,持續爭議。中正紀念堂應該如何轉型,成為台灣社會重要課題。

1949年中華民國政府敗退台灣,已辭職的蔣中正總統於次年「復行視事」,以反攻大陸名義,長期進行獨裁統治。威權體制之下,當局嚴密控制思想,壓制批評意見,並透過教育與文化體系塑造強人崇拜,蔣中正總統被歌頌為「人類救星」、「世界偉人」、「自由燈塔」、「民族長城」。

但威權時期統治當局以《動員戡亂臨時條款》凍結憲法、擴大總統權力;長期實施戒嚴,違背憲法對人民基本權利之保障;白色恐怖橫行,無數人民遭殃受害。此種統治方式引發台灣社會一波波反抗行動,爭取尊嚴、合理的社會制度與生存方式,從1960年組黨運動、1970、1980年代黨外民主運動、到1990年代民主化運動,終於在 2000年首度政黨輪替,終結威權統治,並逐步建立自由民主體制。

檢視權力濫用、防止威權再臨


1980年代第三波民主化,許多國家從威權轉型到民主體制。它們都共同面臨「如何處理過去」的問題:威權統治時期,獨裁者濫用權力、無法無天,應該如何究責?威權壓迫下,許多人民無辜受害,應該如何在物質與精神層面予以補償?過去威權統治的歷史真相應該如何書寫保存,方能成為社會共同記憶,避免威權強人濫權重新降臨?

因此,各國採取寬嚴不一的作法,例如德國、東歐各國以嚴厲方式進行責任追究與公領域清洗,防止共產主義殘留貽害;中南美洲部分國家進行縝密歷史真相調查,誓言「永不再來」(Never Again);西班牙國會通過《歷史記憶法》,清除獨裁者佛朗哥相關紀念遺跡,以彌補社會裂痕、強健民主體質。

這些做法被稱為「轉型正義」(Transitional Justice),除了究責加害者、撫慰受害者,轉型正義工作的主要目標之一在於透過歷史真相探求並廣泛傳播,形成社會共同記憶,由此使得社會大眾謹記權力濫用所造成之危害、堅定民主信念,以防止威權統治再臨。

台灣從威權轉型到民主體制,號稱「寧靜革命」,主要特色與優點是未經大規模流血衝突,未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就能夠以溫和方式逐步進入民主體制。但是,也因為未經革命性的鉅大變動,威權時期主事者並未被追究責任;黨政軍特與各協力組織未遭大幅清洗替換;甚至,舊時代的意識形態與偏差價值也未經檢討反省,繼續留存。台灣社會至今仍遺留威權體制時期所塑造的強人崇拜,並繼續以偌大的堂體與園區紀念威權統治者蔣中正。

轉型正義之必要


2016年民進黨政府重新執政,立法院陸續通過轉型正義相關立法,2018年行政院成立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負責推動任務。促轉會主要工作之一在調查威權時期歷史,釐清政治案件真相。該會以政府檔案建立了「台灣轉型正義資料庫」,據資料統計顯示,威權統治時期終審判決共有1,153人被判處死刑,蔣中正總統介入970人的判決,其中更有259件案例被改判為死刑。在這些案例中,原本有18人的初審判決是感化教育、5人是無罪,卻被蔣中正總統大筆一揮改處以死刑。戒嚴時期台灣號稱「自由中國」、施行「民主憲政」,卻容許國家領導人直接批示處死政治反對者,危害人權至鉅。

促轉會的調查報告中也指出,戒嚴時期「以黨領政」、「黨國一體」、破壞憲政體制;蔣中正總統作為黨政軍的實質領導者,權力集中於一身;統治當局進行社會監控,建構多重特務機關,1980年代僅僅調查局此一機關就有調查員1,800人、編制保防員5,000人、布建人數49,000人;威權政府濫行逮捕,政治案件受害者高達21,257人。

威權時期,因為國家領導人不受節制地濫用權力,台灣社會不分族群普遍受害,甚至人口比例佔一成多的外省族群,卻在白色恐怖政治案件中高達四成六的比例。

轉型正義是一項社會修復工程,目的在彰顯公義、凝聚民眾向心力、強化共同體認同。透過案件調查與賠償,撫慰政治案件受害者及其家屬;公布歷史真相,使民眾了解台灣社會普遍受害,族群對立方有化解可能;揭露並批判威權統治者不當濫用權力,確立自由民主價值,鞏固民主體制。因此,已進入自由民主體制的台灣,必須推動轉型正義工作。

民主社會與大眾溝通


2021年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EIU)公布全球民主指數報告,台灣名列「完全民主」國家,在167個國家排名中名列第8。2022年人權組織「自由之家」公布評比,儘管全球民主連年衰退,台灣仍獲得高分,被評比為自由國家,在全球210個國家中居於第17名。

今日民主台灣必須謹記過去威權體制下人權侵害的歷史,確認自由民主價值,如此,社會全體方能堅定護衛民主體制,抵禦內在或外來的侵蝕危害。

中正紀念堂是特殊時代的產物,目的在紀念威權強人,與今日自由民主價值相違。但是,民主台灣的權力行使方式,不應如同威權時期一般由上而下、強制拆除。民主社會講求溝通、說服、建立共識,如何處理中正紀念堂應該經由社會共同思考,形成大多數人接受的方案。因此,中正紀念堂進入轉型期,正是希望透過社會各界溝通討論,成為合理、合宜的公共空間。

事實上自1990年代以來,中正紀念堂及其周圍廣場已屢屢成為群眾集會示威場所,原本的威權崇拜空間特性不斷受到挑戰。1990年成千上萬學生聚集在廣場上掀起野百合學生運動,呼籲「解散國民大會、廢除臨時條款」;2008年野草莓學運抗議《集會遊行法》限縮人民權利;2013年起紀念二二八事件的「共生音樂節活動」年年在此舉辦;2014年婚姻平權運動;2015年原住民施放狼煙自決運動等等,都與台灣社會追求民主開放、多元價值密切相關。近年在廣場舉辦的「紀念圖博抗暴五十週年晚會」、「聲援香港反送中運動」,更使中正紀念堂周邊成為標舉普世價值的重要場域。

2000年台灣民主化以來,中正紀念堂管理處也不斷辦理自由民主、人權歷史、轉型正義等主題之展覽與研習活動,並開放各種文化藝術活動,為轉型做準備。坐落在台北市精華地段的中正紀念堂,如何從威權崇拜的標記,轉變為彰顯民主價值的空間,正是轉型期的重要任務。
回頂部
收合
  • 參觀
    • 打卡熱點
    • 參觀資訊
    • 設施介紹
    • 導覽服務
    • 無障礙服務
    • 穆斯林友善環境
    • 常見問答
  • 展覽
    • 藝文展覽
    • 常設展示
  • 活動
    • 藝文表演
    • 講座及研討會
    • 閱讀推廣
    • 其他活動
  • 線上服務
    • 藝直播
    • 線上展覽
    • 線上典藏
    • 線上商城
    • 線上遊園
    • 線上影音
    • 線上資源
  • 推廣教育
    • 文化藝術及文化創意研習班
    • 創藝生活
    • 創藝學園
    • 冬令營
    • 藝學堂
    • 環境教育
    • 校外教學
  • 研究典藏
    • 商標與圖像授權
    • 學術研究
    • 文物典藏
    • 本處出版品
    • 圖書室
  • 園區特色
    • 公園簡介
    • 遊憩專區
    • 園區生態
  • 場地租借
    • 展場申請
    • 活動場地申請
  • 關於本處
    • 中正紀念堂的歷史軌跡
    • 政府資訊公開
    • 首長信箱
    • 組織架構
    • 園區設計理念
    • 處務簡介(影片)
    • 獲獎認證
::: 中正紀念堂-logo
總瀏覽人次: 網站更新日期:
地址:100011-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交通資訊
電話:02-2343-1100
Copyright ©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All Rights Reserved.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 保有及管理個人資料  │ 著作權聲明  │ 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為民服務信箱 │ RSS訂閱說明 │ 雙語詞彙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 E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