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展間
臺灣
民國38年(1949年)國軍在金門古寧頭及舟山登步島兩場戰役獲勝,暫時遏止了共軍的攻勢。面對臺灣海峽的阻隔,中共雖不敢再輕舉妄動,仍大張旗鼓地聲言要解放臺灣。蔣中正總統決定將海南島及舟山群島的國軍撤出,集中全力防守臺灣。韓戰爆發後,美國派出第七艦隊中立臺灣海峽,逐漸造成兩岸分治的情勢。政府開始推動「反共抗俄」基本國策及政治宣傳,以國家民族的生存為訴求,將對抗中共的內戰與國際上美蘇對決的冷戰作連結,穩固其統治基礎。兩岸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軍事鬥爭態勢,至民國47年(1958年)「八二三砲戰」達到高峰。
國共對峙局勢緊張的時代背景下,臺灣於民國38年(1949)5月19日發布「戒嚴令」,隔日起全面實施戒嚴,雖使日後臺灣整體政經社會得以穩定發展,卻也嚴重侵害人民自由與人權,期間冤錯假案屢屢發生,甚至擴張為剷除異己的工具,對批評或反對政府者進行整肅迫害,被濫捕、濫殺、刑求毆打及沒收財產等受害者不計其數。如民國44年(1955年)孫立人將軍因被構陷涉及下屬郭廷亮匪諜案遭判刑無期徒刑,家中軟禁長達三十三年;民國49年(1960年)臺灣警備總司令部以「涉嫌叛亂」為由拘捕《自由中國》雜誌發行人雷震等人;民國53年(1964年)彭明敏、謝聰敏、魏廷朝三人因共同起草《臺灣自救運動宣言》而遭逮捕等等。為追求基本人權及公民政治權利的落實,許多人透過體制內及體制外的抗爭,終致成就現今民主自由法治之成果。
除了知識份子的追求自由民主抗爭運動外,當時政府也為了建設臺灣成為三民主義模範省,作為重建大陸之藍圖,開始逐步推動多項政經建設及改革。政治方面,以地方自治作為遷臺後首要施政重點,著手進行縣市議員與縣市長之民選。戒嚴時期臺灣省議會有所謂「五龍一鳳」(李萬居、郭雨新、郭國基、吳三連、李源棧、許世賢),雖未能挑戰中央政府權威,但已點燃反對勢力薪火。
經濟建設上,遷臺前後政府陸續推動一系列土地改革,以較平和的方式鼓勵地主投資工商業,為有效推動經濟發展,採取計畫經濟的模式,至民國61年(1972年)共完成五期經濟建設計畫(一期4年),推動工業化及出口貿易擴張,成為往後臺灣經濟貿易型態基礎。這段時期美援在資金與物資上的挹注頗為可觀,對穩定社會民心也頗有助益。
在文教政策上,政府遷臺初期規劃設立「南海學園」,內有歷史博物館、藝術教育館、科學教育館、中央圖書館、教育資料館、教育廣播電臺等社教機構。而後中共在中國大陸掀起文化大革命,蔣中正總統即倡議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為反制並保護中華文化。另為提高國民教育水準,改進人力素質、充實國力,政府在民國57年(1968年)正式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奠定臺灣在1970年代經濟起飛時之人力資源基礎。
-
-
慈湖陵寢
民國64年(1975)4月16日,蔣中正靈柩暫厝於桃園縣大溪慈湖行館。
-
-
蔣經國佇立梅臺思親亭
梅臺位於桃園市復興區角板山,其間有一涼亭,為蔣中正父子平日休憩處。蔣中正過世後,蔣經國為追懷親恩,特題「思親亭」匾於其上。
-
-
蔣中正總統與夫人巡視空軍基地
蔣中正伉儷巡視空軍基地時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