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展間
抗戰
抗戰時期蔣中正臨危受命,肩負擘劃抗戰建國的艱鉅任務。當時中國國力、軍力遠不及日本,抗戰初期除蘇俄外,國際間無他國提供援助,抗戰前途堪憂。但蔣堅持作戰,大出日本軍閥意料之外,並訂定持久抗戰、苦撐待變、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之以弱擊強戰略。民國27年(1938年)11月10日蔣在日記內指出:「制倭之道,在我,以毅力與信心堅持到底,即堅忍不拔之志,取得最後勝利;在外,則望英美聯合,激起國際干涉,使敵獨霸東亞與克服中國之野心喪失是也。」中國在獨立艱苦奮鬥數年之後,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協同英、美等同盟國作戰,終於擊敗日本,贏得勝利。
民國32年(1943年)11月22至26日,蔣中正以國民政府主席身分,與美國總統羅斯福、英國首相邱吉爾於埃及首都開羅共商合力擊潰日本大計。12月3日中央日報登出會議公報全文(通稱「開羅宣言」),指出對日作戰宗旨之一是「在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臺灣澎湖群島等,歸還中華民國」,並於「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獨立」。民國34年(1945年)8月14日,蔣發表抗戰勝利廣播,正告全國軍民及世界人士,宣示為了戰後世界和平,對日本「不念舊惡,與人為善」,將日本軍民安全遣返回國,日本新聞媒體將此解讀為「以德報怨」。戰前中國參與國際事務機會有限,意見不受重視;抗戰勝利後,中國成為聯合國創始會談和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世界和平與安全肩負舉足輕重的作用。這是二戰結束後,蔣在外交上締造的重要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