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展間
革命
蔣中正接觸革命黨人,始於光緒32年(1906年)第一次赴東瀛留學期間。他先在東京結識陳其美,接著藉由陳的引見拜會孫中山。兩年後,他被清廷甄選為留日陸軍學生,再度赴東瀛留學,並加入同盟會。蔣中正最初隸屬陳其美麾下,辛亥革命時期,他曾參與杭州起義,出任過滬(上海)軍第5團團長,立有汗馬之功。當陳其美與陶成章代表同盟會與光復會爭奪上海的革命主導權時,蔣中正不惜以身試法,暗殺了陶成章,有助鞏固同盟會在上海地區的權力基礎。
策動肇和軍艦討伐袁世凱及襲取江陰要塞戰役,蔣中正無役不與,除在第一線負責指揮作戰,也參與運籌帷幄工作。也因為蔣與陳其美的關係密切,故民國5年(1916年)5月陳其美被刺後,蔣順理成章地成為上海地區中華革命黨的聯絡人。民國6年(1917年)年7月孫中山赴廣州領導護法,海軍首先響應。策動海軍之經費來自於德國公使,資金由孫交蔣在上海一手經理,開啟蔣與上海金融界建立聯繫管道的契機。孫中山因後繼無援,革命大業充滿挫折及挑戰。民國11年(1922 年)陳炯明公然叛變,炮擊廣州總統府,孫中山倉促避難於永豐艦;蔣奉孫之「事緊急,盼速來」電召,星夜自滬馳赴廣東,在永豐艦上協同指揮作戰,隨侍孫脫險。蔣將此段經過寫成《孫大總統廣州蒙難記》,並請孫中山作序,成為眾所周知的史實。
「勇敢、誠篤、知兵事」是孫中山對蔣中正的評語。對孫中山而言,蔣不僅忠誠可信,知兵事更符合革命需求。孫認為他領導的革命失敗原因,在革命黨沒有自己的武裝勢力,故認為今後革命黨應以培養自己武力為首務。孫最終將革命希望寄託於蔣,並交付其建軍重任。擔任黃埔軍官學校校長一職,遂成為蔣發揮軍事長才及崛起政壇的重要基礎。
民國14年(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時,蔣中正尚未躋身國民黨權力核心。廣州政局由胡漢民、汪兆銘、廖仲愷等人領導,但蔣的軍事表現(兩次東征)讓他在低階軍官及一般黨員中累積了不少追隨者。當時共產黨在國民黨內部及軍隊中發展組織,國民黨內矛盾逐漸增加。隨著廖仲愷遇害、胡漢民出國,權力落於汪兆銘之手。後發生「中山艦事件」(民國14年永豐艦改稱中山艦),蔣認定此為共產黨的陰謀,遂逕行戒嚴處置,終迫使汪兆銘離開廣州前往法國。自此蔣成為繼承孫中山志業之黨、政、軍領導人,旋即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並誓師北伐,開展革命事業新進程。
-
-
毫芒雕刻象牙蔣中正肖像
江都吳南愚,取材象牙,以毫芒雕刻刻劃孫子兵法及蔣中正肖像。
-
-
毫芒牙雕蔣中正戎裝肖像(1936年)
民國25年(1936),雲南陳正榮引用國父遺囑與建國大綱,連同序文文字,取材象牙,以毫芒雕刻刻劃蔣中正肖像。
-
-
吳佩孚於西安事變後向蔣委員長致敬函
民國25年(1936)西安事變之後,蔣中正伉儷於12月26日安抵南京,賀電紛至,此為吳佩孚致蔣中正慰問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