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中正紀念堂-logo

手機版導航
  • :::
  • 回首頁
  • 性別平等專區
  • 無障礙專區
  • 網站導覽
  • Language
    ENGLISH ไทย Tiếng Việt 한국어 日本語
熱門關鍵: 中正、 展覽
搜尋
  • 參觀
    • 打卡熱點
    • 參觀資訊
      • 開放時間
      • 地理及交通資訊
      • 導覽摺頁簡介
      • 藝文活動簡訊
      • 餐飲服務 向下箭頭
        • 堂內
        • 堂外
      • 禮品商店
      • 博物之島
    • 設施介紹
      • 環境介紹
      • 堂景平面圖
      • 堂內平面圖
    • 導覽服務
      • 導覽種類
    • 無障礙服務
      • 無障礙服務專區
      • 無障礙服務設施
      • 無障礙申請流程
      • 無障礙申請文件
    • 穆斯林友善環境
    • 常見問答
  • 展覽
    • 藝文展覽
      • 最新展覽
      • 近3年展覽回顧
    • 常設展示
      •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
      • 蔣中正總統與中華民國
  • 活動
    • 藝文表演
      • 民主大道藝文表演
      • 演藝廳藝文表演
      • 大孝門廣場藝文表演
    • 講座及研討會
    • 閱讀推廣
    • 其他活動
  • 線上服務
    • 藝直播
    • 線上展覽
    • 線上典藏
      • 線上典藏展
      • 典藏品數位展示
      • 典藏文物查詢
    • 線上商城
    • 線上遊園
      • 建築生態導覽
      • 城市綠園賞花鳥(影片) 向下箭頭
        • 隨心自遊(60秒園區景致短片)
        • 春展花顏(60秒春季花卉短片)
        • 鳥兒樂園(60秒鳥類生態短片)
      • 112年花況圖集 向下箭頭
        • 白梅
        • 純香梅花
        • 宮粉梅
    • 線上影音
    • 線上資源
      • 開放博物館
  • 推廣教育
    • 文化藝術及文化創意研習班
    • 創藝生活
    • 創藝學園
    • 冬令營
    • 藝學堂
    • 環境教育
    • 校外教學
  • 研究典藏
    • 商標與圖像授權
      • 品牌形象識別使用規範
      • 授權資源 向下箭頭
        • 法規與申請流程
    • 學術研究
      • 研究及推廣 向下箭頭
        • 研究報告
        • 學術推廣
      • 民國史上的今天
    • 文物典藏
      • 關於典藏
      • 典藏精選
      • 捐贈文物 向下箭頭
        • 捐贈流程
        • 捐贈申請
        • 捐贈文物常見問題
        • 歷年典藏展一覽表
      • 典藏文物查詢
    • 本處出版品
      • 展覽年鑑
      • 研究專書
      • 其他出版品
    • 圖書室
      • 圖書查詢
      • 讀者服務
      • 多元閱讀推廣
  • 園區特色
    • 公園簡介
      • 公園簡介
      • 建築生態導覽
    • 遊憩專區
      • 健身場
      • 雲漢池與光華池
      • 南洋杉步道
      • 樂活花園
    • 園區生態
      • 梅花區
      • 原生櫻花區
      • 日本櫻花區
      • 八重櫻步道區
      • 桂花區
      • 虎背生態園區
      • 熱帶雨林區
      • 多肉植物區
  • 場地租借
    • 展場申請
      • 展場介紹
      • 展場申請作業
    • 活動場地申請
      • 室內-演藝廳
      • 室內-視聽室
      • 室外-民主大道
      • 室外-大孝門廣場
      • 室外-環堂道路大孝門西段
      • 室外-環堂道路大孝門東段
      • 室外-環堂道路後段
      • 拍攝及投影
  • 關於本處
    • 中正紀念堂的歷史軌跡
      • 從威權到去威權
      • 2017至今 凝聚社會共識 逐步推動轉型
      • 2003-2016 藝文交流平台 轉型路有波折
      • 1989-2002 人民力量聚集 解構威權空間
      • 1975-1988 威權建物落成 領袖崇拜不斷
    • 政府資訊公開
      • 招標公告
      • 法規及行政規則 向下箭頭
        • 法規
        • 行政規則
      • 行政指導有關文書 向下箭頭
        • 申請書範例
        • 作業流程圖
      • 施政計畫
      • 業務統計 向下箭頭
        • 111年度
        • 110年度
        • 109年度
        • 108年度
        • 107年度
        • 106年度
        • 105年度
        • 104年度
        • 103年度
        • 102年度
        • 101年度
        • 100年度
        • 99年度
        • 98年度
      • 考察計畫 向下箭頭
        • 出國(含大陸)計畫執行情形報告表
        • 出國考察報告
      • 政策宣導相關廣告 向下箭頭
        • 112年度
        • 111年度
        • 110年度
        • 109年度
        • 108年度
        • 107年度
        • 106年度
        • 105年度
        • 104年度
        • 103年度
        • 102年度
        • 101年度
      • 基金預算執行 向下箭頭
        • 預算
        • 決算
        • 會計報告
      • 支付或接受補助
      • 內部控制聲明書
      • 請願處理結果及訴願決定
      • 書面之公共工程及採購契約
      • 資訊圖像
      • 捐贈資料
      • 廉政專區 向下箭頭
        • 廉政法令
        • 公職人員及關係人身份關係揭露公開專區
    • 首長信箱
    • 組織架構
      • 機關首長
      • 法定建置單位
      • 臨時任務編組
    • 園區設計理念
      • 園區設計理念
      • 本處Logo
    • 處務簡介(影片)
      • 簡介影片-華語
      • 形象短片-華語
    • 獲獎認證
      • 獲獎
      • 考核績優
      • 認證
:::
  • 常設展示
    •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
    • 蔣中正總統與中華民國
::: 首頁
字級 小 中 大 巨
qrcode QRCode 臉書 友善列印

自由的靈魂VS.獨裁者-臺灣言論自由之路

主視覺(橫).jpg

※每週六、日下午2時皆有專人免費定時導覽(請於中央通廊服務台集合),歡迎踴躍參加。
   


展覽緣起

自由之於人,有如空氣之於生物;擁有時,被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渾然無感;而一旦失去,卻立即窒息難耐,陷入痛苦掙扎。

現今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由民主,絕非憑空而來。臺灣的自由之路,是歷經好幾世代,不分省籍族群的民主鬥士,不計生死,一次又一次,一波又一波,強力且密集地衝撞、對抗威權體制,最後才建構出的「日常」。

臺灣於1990年代完成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的民主化工程,且歷經3次政黨輪替。2021年「自由之家」的自由度評比中,臺灣高居亞洲第2名;2022年2月英國經濟學人資訊社(EIU)公布〈2021年民主指數〉,臺灣晉升至世界第8名,並成為亞洲唯一進入前10名的民主國家。

明白過去,才能理解現在,進而展望未來。展覽依據歷史脈絡,從1945年至今,以臺灣言論自由的進程為主軸,透過真實、原始的史料,呈現這段從人權黑暗到自由民主的歷程。

座談活動-「朝向言論自由的國度邁進」系列講座

場次

活動內容

第一場(10/22 15:00-16:30)

主題:筆上自由的淬鍊:從詩談台灣言論自由的進程

主持人:李敏勇(詩人、鄭南榕基金會董事)

與談人:向陽(台北教育大學台文所名譽教授)、鄭炯明(鍾理和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第二場(11/19 14:30-16:00)

主題:找尋噤聲年代的傷痕:電影檢查制度的自由足跡

主持人:李泳泉(電影研究者)

與談人:張永昌(導演、流麻溝15號製片人)、蘇致亨(電影研究者、策展人)


第三場
(12/17 15:00-16:30)

主題:文字構築的虛構與真實:文學創作背後的白色恐怖與思想犯

主持人:胡淑雯(《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主編)

與談人:黃崇凱(作家)、施又熙(受難者二代、作家)



第四場
(112年1/14 15:00-16:30)

 

主題:揉雜傷痕與記憶:重構白色恐怖的藝術創作

主持人:施並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退休教授、藝術家)

與談人:陳武鎮(受難者、藝術家)、蔡海如(受難者二代、策展人)

 

第五場(112年2/25 15:00-16:30)

 

主題:為自由發聲:談鄭南榕對當代台灣言論的意義

主持人:朱家安

與談人:吳叡人、陳俊宏、鄭竹梅

 

第六場(112年3/18 15:00-16:30)

 

主題:想像與再現:由戲劇談白色恐怖

主持人:鴻鴻

與談人:黃思農、林志遠

 

第七場(112年4/22 15:00-16:30)

 

主題:鏡頭下的聲音:《中正紀念堂廣場上的台灣人》攝影作品

主持人:鄭清華

與談人:劉振祥、邱萬興



第八場(112年5/20 15:00-16:30)

 

主題:回望那無聲的年代:唱出白色恐怖的音樂

主持人:李明璁

與談人:張睿銓、林奕碩

報名網址連結:https://reurl.cc/V19l9Q




一、言論箝制體制的形成

人權發展歷程中,言論自由向來是最重要的引爆與角力點。專制獨裁體制為了控制人民思想,進行愚民政策的最直接手段,就是嚴控資訊的傳播與交流,阻斷人民增長見識、獨立思考的能力。尤其在20世紀早期,對主導傳播資訊的書刊雜誌、新聞報紙等出版品,獨裁者更是極盡管控、壓制之能事。

1捆縛.jpg
IMG_0520 - 複製.JPGIMG_0521 - 複製.JPG






二、1945-1949  臺灣媒體浩劫與四六事件

二次大戰結束,代表盟軍接收臺灣的國民政府,將「一黨訓政」體制的法規引進臺灣,逐步強化對臺灣言論的控制。特別是在1947年二二八事件發生之後,國民黨當局鎮壓人民抗議、關閉報社,甚至濫捕、殺害士紳領袖與媒體菁英。1949年春,又發生以迫害臺大、師院學生為主的「四六事件」。緊接著5月宣布(臨時)戒嚴之後,臺灣言論自由環境變得更加雪上加霜。

2監看.jpg

IMG_0522.JPG

IMG_0523.JPG







三、1950年代  《自由中國》與不分省籍的奮戰

1950年6月韓戰爆發,改變美國的亞洲戰略,也穩住了國民黨當局在臺灣的情勢。但這並沒有讓國民黨當局回歸憲政常軌,廢除侵害人民思想、言論、人身、集會、結社等自由的法規,反而變本加厲,持續以《戡亂時期檢肅匪諜條例》、《懲治叛亂條例》侵害人權;且兩度修改《出版法》、制頒《出版法施行細則》,完備報禁體制,強化箝制言論的力道。在國民黨當局嚴密管制言論的狀況下,各類報刊被查禁的狀況屢見不鮮,雷震負責的《自由中國》也因經常批判時政,表達政治改革訴求,而遭到國民黨當局嚴厲的打壓。



3禁錮.jpg

IMG_0524.JPGIMG_0525.JPG






四、1960年代  言論窒息下無畏的身影

1960年,《自由中國》負責人雷震,在無法阻止蔣中正違憲三連任總統之後,與在野本土菁英積極展開組黨運動,卻被構陷「為匪宣傳」、「知匪不報」等罪名,並在蔣中正介入量刑情況下被判處10年有期徒刑,《自由中國》也被迫停刊。臺灣自此進入言論窒息時期,更衍生出禁止組成新政黨的「黨禁」。人民無法透過訊息自由流通來了解國家處境,知識份子對國家未來發展憂心如焚。臺大教授彭明敏等師生3人撰印〈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但未及發出即遭逮捕、判刑。而在政府強力壓制下,1960年代的思想、言論更為緊縮。

4沉寂 - 複製.jpg

IMG_0526.JPGIMG_0527.JPG






五、1970、1980年代  黨外集體行動的挫折與突圍

臺灣內外政局劇烈震盪的年代。1971年,「中華民國」的聯合國代表權正式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國際社會的「一個中國」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1975年4月6日蔣中正過世,蔣經國接班。1979年1月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國民黨當局遭逢遷臺以來最大的外交挫敗。

 

救亡圖存心切之下,國民黨以外號稱「黨外」的有志之士,要求改革的聲浪愈發澎湃激昂;面對自由民主改革的浪潮,國民黨當局依舊以高壓手段來壓制,進而爆發了「美麗島事件」、「陳文成命案」、「江南命案」等驚動國際的事件。




5突圍 - 複製.jpg

IMG_0528.JPGIMG_0529.JPG






六、1987-1992  最後一哩路的犧牲與衝撞

1987年國民黨當局在國際壓力與國內要求改革的壓力下,蔣經國決定先制定《動員戡亂時期國家安全法》,再宣布解除戒嚴,並開放報禁,長久以來臺灣人民受到「戒嚴令」禁錮的言論自由似乎得到部分緩解。然而動員戡亂體制的存續,以及《懲治叛亂條例》、《刑法》第100條仍然繼續限制人民言論自由。

 

1989年,追求百分百言論自由的鄭南榕,因主張臺灣獨立,遭到國民黨當局以「涉嫌叛亂」傳訊,鄭南榕採和平方式抵抗、捍衛其主張,並自囚於《自由時代》雜誌社71天,4月7日在軍警特強力拘提時,鄭南榕在總編輯室自焚殉道。臺灣直到1991年李登輝總統宣布終止動員戡亂後,才得以朝向自由國家的方向發展,並在《懲治叛亂條例》廢除及《刑法》第100條修正後,1992年臺灣開始走向民主自由之路,為臺灣爭取言論自由的重要里程碑。

不過,「國安三法」仍然以違反民主憲政的規定限制人民的言論自由。





6未竟.jpg

IMG_0530.JPGIMG_0531.JPG



 


結語、新時代的挑戰

臺灣走出白色恐怖時代後,經過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1996年成為自由國家。此後,臺灣無論是自由程度、網路自由度,都不斷獲得國際評比團體的肯定。

 

但是,臺灣也面臨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一個中國」原則之下產生新的言論限制。中國透過政經力量,利用臺灣民主體制與網路自由,對臺灣社會與各行各業,進行滲透與思想檢查,不少相關從業人士更在「認知戰」之下,被利誘或脅迫「表態」,失去「不表態」的自由,甚至臺灣的執政當局有時也出現自我設限的情況。另一方面,網路日益發達,包括「假訊息」、「假新聞」在內的不實訊息透過網路傳播,成為言論自由發展必須面對的新課題。




7致敬.jpg

IMG_0532.JPG

IMG_0533.JPG

 

回頂部
收合
  • 參觀
    • 打卡熱點
    • 參觀資訊
    • 設施介紹
    • 導覽服務
    • 無障礙服務
    • 穆斯林友善環境
    • 常見問答
  • 展覽
    • 藝文展覽
    • 常設展示
  • 活動
    • 藝文表演
    • 講座及研討會
    • 閱讀推廣
    • 其他活動
  • 線上服務
    • 藝直播
    • 線上展覽
    • 線上典藏
    • 線上商城
    • 線上遊園
    • 線上影音
    • 線上資源
  • 推廣教育
    • 文化藝術及文化創意研習班
    • 創藝生活
    • 創藝學園
    • 冬令營
    • 藝學堂
    • 環境教育
    • 校外教學
  • 研究典藏
    • 商標與圖像授權
    • 學術研究
    • 文物典藏
    • 本處出版品
    • 圖書室
  • 園區特色
    • 公園簡介
    • 遊憩專區
    • 園區生態
  • 場地租借
    • 展場申請
    • 活動場地申請
  • 關於本處
    • 中正紀念堂的歷史軌跡
    • 政府資訊公開
    • 首長信箱
    • 組織架構
    • 園區設計理念
    • 處務簡介(影片)
    • 獲獎認證
::: 中正紀念堂-logo
總瀏覽人次: 網站更新日期:
地址:100011- 臺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21號 交通資訊
電話:02-2343-1100
Copyright © 國立中正紀念堂管理處 All Rights Reserved.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 保有及管理個人資料  │ 著作權聲明  │ 網站資料開放宣告
為民服務信箱 │ RSS訂閱說明 │ 雙語詞彙
通過A無障礙網頁檢測 E政府